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陈廷敬(1641—1712)

table align="right" border="0" cellpadding="10" cellspacing="0">

《静明子寿序》册页(点击放大)

    山西泽州人,初名敬,字子端,一字说岩,号午亭。他是清初学者型书法家,顺治十五年中进士,历充三朝《圣训》、《一统志》、《明史》馆总裁官,官至文渊阁大学士。诗文、书法皆极精工,所作古文,为汪琬所赏,诗亦为王士稹所奇。卒谥文贞。有《尊闻阁集》行世,晚年手定为《午亭文编》。
    陈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学功底极深的代表性书家,更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、博采众长而又创新不足的书家。这一帧《静明子寿序》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。
    首先,从整篇作品来看,可知陈廷敬对东晋书圣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下过很深的功夫。如“寿、落、其、条、慕、余”等字的露锋笔法,写得非常轻灵娴熟;另外,像“明、序、此、异、与、其”等字的带笔动作,与《兰亭序》相较,可谓惟妙惟肖;再如“皆、不、世、顾、此”等字的顿笔、转折和收笔方式,都是典型的《兰亭序》笔法。陈廷敬对王羲之的情有独钟可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。这既有受清初帖学师法晋人风韵的大气候影响,更有自身职业特点的关系。作为一位为当朝者服务的知识分子,他选择书法学习的对象要么是严整精工的楷书,如唐代的大楷,要么是书卷气很浓、笔致和字形皆非常潇洒流媚的晋人行书。他选择了后者,这有利于他平时较为快速地批阅记录大量的文稿。《静明子寿序》书写速度不紧不慢,有一股浓浓的书卷味。
    其次,陈廷敬并不是一味照搬《兰亭序》的创作方法。这幅作品有不少字字型都是中宫紧收、体态瘦长,显然受了初唐欧阳询的行书《落花诗帖》的影响,如“行、落、举、世、慕、居、里、中”等字,笔笔精致,严谨中显精神。不仅如此,作品中还可以见到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,如“序、然(第3行)、能、修、而”等字的结构形态和运笔节奏,便有赵书的秀媚之气;“不、与、近、然(第5行第3宇)”的连笔方法和
顿笔时的“切笔”(笔毫侧起再顿笔,没有拖沓出锋现象),很像文徵明的行书作品。
    可以这么说,陈廷敬是清初书坛帖学的集大成者,在《静》作中,我们可以欣赏到他对历代帖学技法不露形迹,贴切自然的高度提炼和巧妙运用。据说他在康熙年间任吏部侍郎时兼管户部钱法,曾疏请将钱币改重为轻,以杜私铸之风。这说明他很善于分析现实,提出解决问题的捷径。此法运用于书学亦然,他深知面对竞尚帖学之风,如何才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,如何摒弃和吸收以为己用。
    总的看来,《静明子寿序》虽然融合了众家之法,作品轻松洒脱,笔法精熟,无一败笔。但是,从创造性角度看,这幅作品便显不足,因为,我们很难从作品中觅到一种属于陈廷敬自己的创作语言(元素),无论从笔法还是字结构来看,都停留于对前人笔法的综合运用阶段,很难说有多少创造性。鲁迅在谈到文学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时说,“杂取百家,合成一个”,但书法有着更为“苛刻”的要求,书家自身若没有迥异于他人的人格特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历程,其作品便不会有振聋发聩的时代效应。
    纵然如此,陈廷敬仍算是一位杰出的功力型书法家,他避开了帖学的死胡同(馆阁体),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书学道路,并达至十分完善的境界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
    清代中朝以后,再也见不到像《静明子寿序》那样对晋代《兰亭序》和唐初及元明诸家技法如此娴熟运用于一处的书法作品,直至现代沈尹默,帖学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陈廷敬行书《静明子寿序》赏析

(图文摘自《青少年书法》杂志2001年8期,作者 刘寿堂)
本站资料仅供学习使用,不用于商业用途。如引用,请与杂志社和作者联系